高考刚刚结束,就在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霸和名校的时候,本期委员议事厅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——目前,广东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,成为名副其实的职教大省:广东现有高职院校86所,其中公办52所,民办34所;中职学校502所(不含技工学校),其中公办378所,民办124所。然而,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、普通高等学校难转型等问题,阻碍了广东职业教育由“职教大省”向“职教强省”迈进。
众所周知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,既是推动广东经济结构转型升级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迫切要求,也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、扩大就业与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。本期委员议事厅集合了几大民主党派的集体智慧,既剖析了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,也提出了解决之道。
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赖南辉 张其明
民进广东省委会 搭建职教“立交桥”解决体系“断层”
民进广东省委会分析指出,尽管去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要求,通过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,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,但由于种种原因,广东地方本科高校很难迈出这艰难的转型步伐。正如民进广东省委会所言,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崇学轻术”理念根深蒂固,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思想让人们认为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,潜意识中给职业教育贴上了“次等教育”的标签,成为了阻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
为了解决问题,民进广东省委会建议如下:
调动企业,特别是国有企业参与联合办学的积极性,通过“人才共育、过程共管、成果共享、责任共担”,实现“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”,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。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在企业或企业到院校建立实训基地,探索引校进厂、引厂进校、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。
地方政府应按照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、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意见》等政策法规,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。同时,要保障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%,力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。
加快试点推广,搭建职业教育“立交桥”。当前职业教育只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,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刚刚开始。中职和高职的学生毕业后,绝大部分没有机会继续深造,直接就进入社会就业,未来的职业生涯常常受到学历的制约。“断层”的职教体系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终身发展,也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。因此,应加快试点推广,构建高等职业教育“立交桥”,形成高职专科教育、应用本科教育、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。
延伸阅读: